发布日期:2025-07-04 来源: 网络 阅读量()
近日,一条复原重庆老房子的微缩模型视频,受到上万网友热切关注。不少网友很好奇,这“神秘老宅”是否真实存在?曾住着谁?重庆晚报记者采访后发现,这背后竟还尘封着一段更为神秘的往事。
红砖墙、绿窗框、石台阶、木栅栏。从走红视频中可直观看到,这微缩模型制作逼真,不仅仅复原了一栋老房子,BB视讯-(中国区)集团-官网还连同老房子门前的院落也一同进行了复原。
作为观者,不难体会到手作者的用心。尤其在细微之处,精细地还原了老房子旧时的生活场景。比如门前有山猫,院落有花台,水桶、陶瓷盆放在墙角,木梯子靠着红砖壁,老床单呈风吹状晾晒在过道上等等。难怪不少网友评论说,“这真是一件巨作!”
不过,有网友分析认为,这微缩模型是按筒子楼的建筑形态模仿而成,或许并非真实存在,但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视频原创者阿杜后得知,这栋老房子不仅真实存在,它还有一个名叫“八字楼”的代号。
该视频中的阿杜,犹如“巨人”般俯下身子,用“大手”拿着迷你扫把,清理着模型中的灰尘。仿佛置身在迷你的“袖珍世界”。
据重庆晚报记者了解,“95后”的阿杜,原名杜春雨,是国内小有名气的微缩模型定制师。其大小微缩模型设计、制作作品达上千件,全网拥有300多万粉丝,曾上过央视《生财有道》节目。
“我们会根据现实中的院子尺寸,按照例如1:30等一定的比例,缩小成一个小院子微缩模型。”阿杜介绍说,例如这一微缩模型,就来自一名粉丝的私人定制。约1.1米长、0.6米宽、0.5米高,达到了90%复原度。而塑料板、石膏、腻子粉、丙烯颜料等常见的建筑装饰材料,成为了主要的制作材料。
阿杜所述的粉丝,实际上,是一名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,叫一帆,“80后”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与父母一同离开重庆,而后定居在成都生活。
“这是我为父母特意定制的礼物,他们非常惊喜,盯着看了很久很久。”一帆告诉重庆晚报记者,“八字楼”微缩模型的原型,就是南岸区广阳镇原重庆造船厂的职工宿舍。这一模型的造价上万元,但是能让父母晚年有个念想,她认为非常值得。
“我在重庆生活了仅仅10年,那时左邻右舍相处和睦,大家来自全国各地,说着不同的方言。小孩子们爱串门,夜不闭户。BB视讯-(中国区)集团-官网”她说,小时候父亲因为工作繁忙,陪伴她的时间并不多。她总在通往老房子的石台阶上坐着,盼着,等父亲回家。
一帆的父亲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专业。据重庆晚报记者了解,当年,许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大连工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,相继被分至原重庆造船厂工作生活。
这里藏着怎样一番过往?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原重庆造船厂副总工程师鲍柱祥,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鲍老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专家。他说,原重庆造船厂的代号为“429”,上世纪60年代起,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来到广阳镇明月沱,响应“三线建设”号召,成为了造船主力军。
“重船投产后,第一笔合同,就是生产水面战斗舰艇,猎潜艇。”鲍老透露,建第一艘船时,封闭生产了两年才交船,船身长58.77米,容纳71名船员,主要用于近海搜索和攻击潜水艇。后来,技术上手了,每艘猎潜艇的生产工期缩短至一年,船上的发炮装置也从手动改良为半自动。
鲍老有过统计,1978年至2003年间,重船共封闭生产19艘037型猎潜艇、2艘警辅船,BB视讯-(中国区)集团-官网先后发至青岛、福州、广州等沿线中国海军部队。
“当年2000余亩厂地建在江边,用长长的围墙围住,生产时封闭性那么强,运船就更隐秘了。”鲍老很感叹,建厂初期,第一批厂长、车间主任等,多数是大连造船厂派来的专家。正因为当时有这批精英的带动,重庆才陆续培养出一大批造船人才,为国内造船业作出重要贡献。
根据相关资料显示,代号“429”的使命,在2008年画上了句号。很快,重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成立,又重新投产。传统生产工序仍在延用,并注入了全新的计算机操控技术。
聊到老家的种种变化,一帆没有感伤,她动情地说,回忆会永远珍藏,她最荣幸的是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兴起与更迭,同时见证了父母们开拓进取的向上精神。
“这微缩模型送给我的父母,更像是致敬叔叔阿姨们共同奋斗的青春!”一帆告诉重庆晚报记者,为了制作这微缩模型,她特意重回故里。很高兴看到了“广阳电影院”旧址;“八字楼”翻新刷上了白色墙漆,依然有人居住;老厂房、老地方也成为了影视取景地。想到老家还会迎来更多变化,她就满是期待。
通过此次采访,让我们意外地寻找到了原重庆造船厂的老员工、老朋友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重逢。人生何处不相逢,期待下一次团圆。